检阅

阿·卡斯基 〔近现代〕

  临近七月,波兰首都华沙和往年一样准备欢庆国庆节。

  在一所学校的俱乐部里,一些儿童队员正在开会,讨论参加国庆检阅的事。

  一些事情已经商定,可是从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,还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量,但是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。
  “队长”终于有一名队员说话了,“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。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?”

  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。事情确实非常难办,因为博莱克左腿截肢了,现在靠拄拐走路。

  劝他不去?要不把他放在队尾?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?可是跟他怎么说呢?谁去跟他说呢?

  队长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:“队员们!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,让大家都能看见他,怎么样?他虽然腿不方便,可仍然是儿童队员,还不是一般的队员!”

  “太棒了!这才叫儿童队呢!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,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。”一个队员大声说。
  大家脸上露出笑容,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。

  国庆节到了。多么盛大的节日!多么隆重的检阅!街道上人山人海,楼房上彩旗飘扬,主席台上站满了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。

  步兵过去了,炮兵过去了,青年组织的队伍也通过了主席台。现在轮到儿童队员了。

  在队伍的第一排,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,看来,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。他同全队保持一致,目视右方,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。

  检阅台上的人和成千上万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这一队,集中在这位小伙子身上了。

  “这个小伙子真棒!”一名观众说。

  “这些小伙子真棒!”另一名观众纠正说。

  长时间的掌声淹没了观众的议论声。

  【三年级下册】《检阅》

掌声

董保纲 〔近现代〕

  上小学的时候,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。她很文静,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。上课前,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,下课后,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。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,腿脚落下了残疾,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。

   一天,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,轮到英子的时候,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,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。老师是刚调来的,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。

 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,慢吞吞地站了起来,眼圈红红的,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,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。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,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,那掌声热烈而持久。在掌声里,我们看到,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。掌声渐渐平息,英子也镇定了情绪,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。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,声音也十分动听。故事讲完了,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,然后,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。

  从那以后,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,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。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,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,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。

  几年以后,我们上了不同的中学。英子给我来信说:“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,因为它使我明白,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。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,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。”

  【三年级上册】《掌声》

卖木雕的少年

吴晴 〔近现代〕

  在去非洲南部之前,一位朋友告诉我,一定要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,还要买一两件木雕工艺品。

 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。这里游人如织,景色十分壮观。

  在大瀑布的不远处,有不少出售木雕工艺品的摊点。木雕,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。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,各式各样,想到朋友的叮嘱,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,仔细地挑选。

  忽然,我的目光停留在几个坐凳上。说是坐凳,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,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。这些坐凳构思新奇,大象雕得栩栩如生

  “买一个吧!”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。

  我捧着象墩,仔细观赏,爱不释手。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,我却犹豫了:我即将回国,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,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?那少年走到我跟前,诚恳地说:“夫人,您买一个吧!”

  “啊,不,路太远,这个太重……”我有些语无伦次

  “您是中国人吧?”那少年望着我,猜测道。

  我点了点头。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。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。

  我们住的宾馆就在瀑布附近。晚饭后,我们到宾馆外的小树林里一边散步,一边聊天。瀑布的响声清晰可辨。暮色中,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,坐着一位少年,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襟。他听到谈话声,来到我们面前,原来是白天卖木雕的那个少年。看样子,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。

  “这个小,可以带上飞机。”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。啊!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,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,却只有拳头大小。

  “太好了!”我高兴地喊起来,掏出钱包就要付钱。

  少年连连摆手,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:“不,不要钱。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。”

  “我们是朋友!”我感动极了,连声说,“我们是朋友!”

  他笑了,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。

  【三年级下册】《卖木雕的少年》

想别人没想到的

佚名 〔近现代〕

  从前,有位画师收了三个徒弟。

  有一天,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,要考考他们。他给每个徒弟一张同样大小的纸,让他们画骆驼,看谁画的骆驼最多。

  徒弟们想了一会儿,便拿起笔画了起来。

  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。画完以后,他很得意,以为自己画得最多。

  二徒弟想:纸只有这么大,要画出最多的骆驼,该怎么办呢?于是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。他画的果然比大徒弟多。

  画师看了看他俩的画,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。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,禁不住点头称赞。原来,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,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,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,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。看到画师称赞小徒弟的画,大徒弟和二徒弟感到很奇怪。

  画师说:“你们看这幅画,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,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,若隐若现,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,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?”

  两个徒弟恍然大悟。

  【三年级下册】《想别人没想到的》

五花山

薛卫民 〔近现代〕

  我家住在大山里。你知道这里的山是什么颜色的吗?

  春天的山是绿色的,那绿色淡淡的,许多树叶刚冒出芽来,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。

  夏天的山也是绿色的,那绿色浓浓的,一片片树叶,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,都像被绿油彩涂过,连雨点落上去,都给染绿了。

 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。下过一场秋霜,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,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;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,远远望去,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;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,风一吹,树林跳起舞来,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;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,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。只有松柏不怕秋霜,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。

  秋天的山一片金黄,一片火红,一片翠绿……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,叫“五花山”。

  【三年级上册】《五花山》

画杨桃

岑桑 〔近现代〕

  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,父亲开始教我画画。他对我要求很严,经常叮嘱我:“你看见一件东西,是什么样的,就画成什么样,不要想当然,画走了样。”

 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,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,要同学们画。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。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。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,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。我认认真真地看,老老实实地画,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。

  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,有几个同学看见了,却哈哈大笑起来。

  “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?”

  “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!”

 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,到我的座位坐下来,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,然后回到讲台前,举起我的画问大家:

  “这幅画画得像不像?”

  “不像!”

  “它像什么?”

  “像五角星!”

 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。半晌,他又问道:“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,好笑么?”

  “好—笑!”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,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。

  于是,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。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:“现在你看看那杨桃,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?”

  “不……像。”

  “那么,像什么呢?”

  “像……五……五角星。”

  “好,下一个。”

 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,然后和颜悦色地说:“提起杨桃,大家都很熟悉。但是,看的角度不同,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,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。因此,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,不要忙着发笑,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。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,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。”

 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。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。

  【三年级下册】《画杨桃》

喜爱音乐的白鲸

佚名 〔近现代〕

  鲸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,它有一种和人类相同的本领——能够思考和想象。它们在水下常常依靠发出的美妙“歌声”,召唤同伴。

  一次,一群聪明、顽皮的白鲸追赶着鱼群,来到了北极的楚克奇海。

  这里太好玩儿了,还有好吃的鳕鱼。它们玩着,吃着,连回家的时间都忘了。

  两天以后,突然来了一股寒流,海面转眼变成了冰雪的世界。白鲸回去的路被冰层堵住了。白鲸着了慌,拼命用脊背撞冰块,但是冰块太大了,它们绝望地叫起来。

  正巧一个猎人发现了这群遇险的白鲸,马上向附近的村庄报了信。人们一听到这个消息,纷纷赶来抢救白鲸,还给它们带来好吃的。可是天气太冷了,前面的冰刚凿开,后面的冰又冻上了。人们立刻向当地政府发电报,请求援助。

  直升飞机和破冰船来了。在飞机的指挥下,破冰船开出了一条二十多公里的通道。可是白鲸却一动不动地挤在一起,原来它们害怕这只高大的破冰船。一个船员大声说:“白鲸喜欢唱歌,是海上的百灵鸟,放音乐试试,把它们引出去!”船上响起了优雅的古典音乐。啊,奇迹发生了!白鲸成群结队地跟着破冰船游动起来。

  白鲸一边欣赏音乐,一边随着破冰船慢慢游出冰区,进入深海。白鲸终于得救了。

  【三年级上册】《喜爱音乐的白鲸》

神笔马良

洪汛涛 〔近现代〕

  从前,有个孩子叫马良。他很喜欢画画,可是家里穷,连一枝笔也没有。一天,他放牛回来,路过学馆,看见里面有个画师,拿着笔在给大官画画。

  马良看得出神,不知不觉地走了进去。他对大官和画师说:“请给我一枝笔,可以吗?我想学画画。”

  大官和画师听了哈哈大笑,说:“穷娃子也想学画画?”他们把马良赶了出来。

  马良气呼呼地说:“我偏不信穷娃子就不能学画画!”

  从此,马良用心学画画。他到山上去打柴,用树枝在沙地上画天上的鸟。他到河边去割草,用草根在河滩上画水中的鱼。他见到什么就画什么。

  有人问他:“马良,你学会了画画,也去给那些大官们画吗?”

  马良摇摇头说:“我才不呢!我专给咱穷人画!”

 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,马良画画进步很快。可是他依然没有笔。他多么盼望能有一枝笔啊!

  一天晚上,他躺在床上。忽然屋里闪起一道金光,一个白胡子老头儿出现在他面前。老爷爷给他一枝笔,说:“马良,你现在有一枝笔了,记住你自己的话,去给穷人画画!”

  马良真高兴啊!他立刻拿起笔在墙上画了一只公鸡。奇怪,公鸡活了!它从墙上飞下来,跳到窗口,喔喔地叫起来。原来白胡子老头儿给他的是一枝神笔。

  马良有了这支神笔,天天给村里的穷人画画。要什么就画什么,画什么就有什么。

  一天,他走过一块农田,看见一个老农和一个小孩子拉着犁耕地。泥土那么硬,拉不动。马良拿出神笔,给他们画了一头大耕牛。“哞——”耕牛下地拉犁了。

  大官听说马良有一枝神笔,带着兵来捉他,把他带到衙门里,要他画金元宝。马良恨透了大官,站着一动不动,大声说:“我不会画!”大官气极了,就把他关在监牢里。

  到了半夜,看守监牢的兵睡熟了,马良用神笔在墙上画了一扇门,一推,门开了。马良说:“乡亲们,咱们出去吧!”监牢里的穷人都跟着他逃出去了。

  大官听说马良逃了,就派兵去追。可是马良早已画了一匹快马,骑上马跑远了,哪里还追得着。

  一天,他走到一个地方,那儿天气干旱,庄稼都快枯死了。农民们没有水车,用木桶背水,哼唷!哼唷!真够吃力。马良说:“我来给你们画几架水车吧!”农民们有了水车,都很高兴。这时候,人堆里忽然钻出来几个官兵,拿铁链往马良颈上一套,又把他抓去了。

  大官坐在大堂上,不住地吆喝着,“把马良绑起来!”“把他的神笔夺下来!”“快去叫画师来!”

  画师来了。大官叫他画一棵摇钱树,画师拿起马良的神笔,就画了一棵摇钱树。

  大官欢喜得很,急忙跑过去摇,不料头撞在墙上,额角上起了个大疙瘩,画仍旧是画,没变成真的摇钱树。

  大官走过来,给马良松了绑,假装好声好气地说:“马良,好马良,你给我画一张画吧!”

  马良想夺回神笔,就一口答应,说:“好,就给你画一回吧!”

  大官见马良答应了,非常高兴,把神笔还给他,叫他画一座金山。

  马良不说什么话,用神笔在墙上画了个无边无际的大海。

  大官恼怒了,说:“谁叫你画海?快画金山!”

  马良用笔点了几点,海中央出现了一座金山,金光闪闪,满山是金子。

  大官高兴得直跳,连声说:“快画一只大船,快画一只大船,我要上金山运金子去!”

  马良就画了一只大船。大官带了许多兵,跳上船就说:“快开船!快开船!”马良画了几笔风,桅杆上的帆鼓起来,船直向海中央驶去。大官嫌船慢,在船头上大声说:“风大些!风大些!”马良又加上粗粗的几笔风,大海涌起滚滚的波涛,大船有点儿倾斜了。大官心里害怕,着急地说:“风够了!风够了!”马良不理他,还是画风。风更猛了,海水咆哮起来,山一样的海浪不断地向大船压去。

  大船翻了,大官他们沉到海底去了。马良又回到村里,给穷人画画。

  【三年级上册】《神笔马良》

玩出了名堂

朱长超 〔近现代〕

  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,但在科学史上,有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。

  荷兰的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。

  列文虎克的工作是看守大门,并定时到钟楼去敲钟。这份工作相当清闲,他待着没事,就一边看门,一边磨起了镜片。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,做成放大镜,用来看细微的东西,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。

  有一次,列文虎克又在玩放大镜。他突然想到: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,会怎么样呢?他一试,啊,不得了,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。他越玩越来劲,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,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,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。他用显微镜观察水,看见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;观察牙齿,看见里面有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。他发现,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,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。那是一个“小人国”。“小人国”里的“居民”,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。

  列文虎克玩放大镜,玩出了大名堂。他最早发现了微生物,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。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现,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。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,欣赏他的“玩具”,并从“玩具”里观看新世界里的“居民”。

  【三年级上册】《玩出了名堂》

夸父追日

袁珂 〔近现代〕

  很久很久以前,有个名叫夸父的巨人。他看见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,在西方落下,接着就是漫长的黑夜,直到第二天早晨太阳才又从东方升起。夸父心想:“每天夜里,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?我不喜欢黑暗,我喜欢光明!我要去追赶太阳,把它抓住,叫它固定在天上,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。”

  于是夸父拿着手杖,提起长腿,迈开大步,像风似的奔跑,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,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。他一直追到虞渊,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。还没等太阳落下去,夸父就追到了。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,照着他的全身,他无比欢喜地举起两条巨大的手臂,想把这团火球抓住。

  就在这时候,夸父的喉咙干得直冒烟。他实在是太渴、太累了。夸父伏下身子,去喝黄河、渭河里的水。咕嘟咕嘟,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,可是还没止住口渴。

  夸父又向北方跑去,想去喝大泽里的水。那大泽,又叫“瀚海”,有上千里宽。他还没到大泽,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,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。这时,太阳正在虞渊落下去,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洒在夸父的脸上。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,长叹一声,便把手杖奋力向前一抛,闭上眼睛长眠了。

  第二天早晨,当太阳从东方升起,金光普照大地的时候,昨天倒在原野的夸父,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山。山的南边,有一大片枝叶茂密、鲜果累累的桃林,那是夸父的手杖变成的。树上味道鲜美的桃子,给追寻光明的人解渴,使他们精神百倍,奋勇前行。

  【三年级下册】《夸父追日 》 

作者